铁壶在炉上冒着氤氲的蒸汽,手执铁壶,让沸腾翻滚的水与静静等待的茶叶相遇,普洱的芳香瞬间弥漫开来。洗茶、品茶,沉醉在一室的清香里,把玩着日本老铁壶上的汉字诗词、梅兰竹菊、花鸟草虫等铸造纹饰,这是收藏家梅林最惬意的时光。今年是梅林与日本老铁壶邂逅的第十年。从最初的知音难觅,到如今的圈友常聚,梅林在日本老铁壶的文化世界里越钻越深,而他经历的一个个收藏故事,也见证了国内老铁壶收藏市场的起步和崛起。
寻壶 “我要收100把壶”
2006年,喜欢喝普洱的梅林第一次听一位香港朋友说起日本老铁壶,据说这种壶煮出来的水温度比普通壶高两度,泡出来的陈年普洱香气都不一样。闻听此言,梅林心动不已,一心想寻一把日本老铁壶,奈何当时的北京乃至大陆几乎无人知晓老铁壶。几经辗转,他最终通过网络从台湾购得了心心念念的老铁壶。看到实物时,朴素的铁壶难掩冷峻的光泽,梅林兴奋了:“哇,简直是艺术品!”迫不及待地煮水泡茶,抿上一口,更不得了,他当时就发誓:“我要收100把壶!”
当时的梅林还没有意识到,收藏100把铁壶并不容易。“铁壶的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大陆市场上几乎没有,台湾很少,要找就得去日本。”2008年,借工作之便,梅林第一次去了日本,不懂日语的他请来一位学茶道的中国留学生,一块逛博物馆、寻找做茶叶的工坊,到处打听哪里能淘到日本老铁壶。可惜,此行并没有寻得一把壶。不过,梅林第一次体验了本土的日本茶道。边品茶边聊天才知道,铁壶其实并非茶道的主要用具,只是煮水的辅具。也正因此,当时的日本博物馆也没有铁壶的完整资料记载,只有一些历史典籍曾零星提到铁壶。
梅林只好继续埋头找壶,找到一把收一把,至于壶的挑选与鉴赏其实并不讲究。如此埋头收、自己捋,竟也慢慢摸清了铁壶的历史脉络:铁壶起初在日本茶道中被称为铁釜,铁釜是没有提梁和壶嘴的,煮沸的水要用竹勺舀出来,因为使用时不方便,后来就有人在铁釜的一面造出一个向外倒水的壶嘴,又在釜的上面安了一个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这样的铁容器就是铁瓶,也就是现在的铁壶。
江户时代天明期(1780年代)的古文书记载有“铁瓶”,铁壶在民间开始普及就是在这一时期。到了明治时期,随着茶道在民间的推行,铁壶的使用更加普遍,众多精美且雕工精细的铁壶也是在此时期产生。算起来,日本铁壶的出现不过两三百年历史,但因很多铁壶都是在民间易转,从旧货集市寻回的铁壶往往油腻、污浊,沾满了岁月痕迹。这样的壶拿到手,梅林总是恨不得连夜刷壶,钢丝球、淘米水、茶水、醋,各种清洗办法他都尝试过,初步清洗后便是反复煮水,沥干,擦拭,祛除异味……有时一不小心,壶就破了、裂了,生铁铸就的铁壶无法修补,一颗兴奋的心便也碎了、凉了。不过,更多情况下,看到铁壶逐渐露出本来面貌,隐隐的一点光泽就能点燃满心的喜悦。
用壶 每把壶煮出的水味道都不同
梅林略显孤独的收壶时光持续到了2009年。那一年被称为“日本铁壶元年”,台湾出版了第一本系统研究、鉴赏日本老铁壶的著作《铁壶之最》;中国首例“老铁壶”精品展在云南昆明办了起来;嘉德拍卖则在茶具专场中推出了12件日本铁壶拍品,大部分都以高价成交,其中最贵的一把拍到了35.8万元的成交价。梅林清楚地记得,2009年的北京,一向处于收藏界边缘的铁壶突然被国内藏家关注,古玩城里就开了八家卖铁壶的店铺。不过,此时市场上的铁壶已经没那么容易入得他的法眼了。随着铁壶收藏量慢慢涨到了77把,他反而不那么注重数量,而是开始玩得更“精”,用得更得心应手。
梅林告诉笔者,日本铁壶分为南部壶与京都壶两派,其中南部壶是日本寻常人家的日用品,而京都壶则属于收藏品的范畴,工艺精致,以龟文堂、龙文堂、金寿堂、光玉堂四大堂号为代表。这时的他比较偏爱龟文堂的波多野正平、龙文堂的安之介等名家精品。虽是名家作品,梅林也不会将铁壶束之高阁,“铁壶并不是放在架子上的古董,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美好物品。”梅林说,“好的日本老铁壶,都是手工完成,不仅外形上独一无二,而且每一把壶煮出的水味道都有细微差别。”
喜爱铁壶的人都知道,日本铁壶以生铁为原料,采用铸造工艺制成,老铁壶煮水,能够释放出易于被人体吸收的二价铁。同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铁壶透气不透水,能
够软化水质,使得煮出的水具有山泉水一样的口感。梅林每拿到一把壶,就会反复试水、试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才明白,不同时期的铁质不同,铁壶里含有的微量元素有差异,煮出水的味道自然也不一样。
如今,几千把壶一一试过,他已能够凭借煮水的味道以及铁壶的颜色、声音,判断铁壶的材质。比如,红砂铁壶煮水效果最好,声音通透,壶的表面隐约可见红斑、青皮,这是微量元素在高温下发生了变化的缘故;砂铁壶颜色均匀,效果次之;和铁壶(又叫铣铁)再次,数量也相对多一些。这三者均为二战前的传统老铁壶,颇受藏家们追捧。原来,二战期间由于战争对钢铁的大量需求,京都周边的1000多家铁壶作坊几乎全部被关闭。而现代的日本铁壶,多是由进口铁制造的,因此被称为进口铁壶,也是人们俗称的“新铁壶”。
赏壶 展开就是一幅中国画
如果仅仅止于实用的功能性和器物的铸造工艺,日本铁壶一定不会吸引如此多的中国藏家。在梅林看来,铁壶最让人心醉的,是文人与匠人的结合与碰撞,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将各式各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雕刻在了铁壶上。 梅林对于含有中国元素的日本铁壶情有独钟,大约始于2012年。这一年,恰好是中国铁壶市场最红火的时候,曾经几万块钱的精品铁壶,这时已飙升至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此后,越来越多的新藏家进入铁壶圈,有人甚至在沈阳建立了专门的老铁壶博物馆。而在国际拍卖市场,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铁壶的身影,日益丰富的交流信息逐步培养出了国内收藏家独特的审美。
铁壶的形状最早就来源于中国,而壶身的纹饰则更直接地体现了中国文化。梅林随手拿起旁边的一把壶,滔滔不绝:“这把 大国寿郎造汉诗壶 ,距今约有150多年,采用失蜡法铸造,壶的一面是隶书《长干行》,另一面是行草《春晓》,壶上的很多纹饰其实是借鉴了中国的青铜器……” 换另一把壶,壶身没有文字,却是一幅高士童子图,绵延的山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背着包袱的童子跟着高士行走……“只瞧上一眼,我就想到中国的宋画,想到过去的高士带着童子,背上茶具,在山间烹茶。”梅林说,“如果把壶身展开,这就是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画。”
有时,他也会遇到看不懂的“中国元素”。比如,很多日本老铁壶上刻有螃蟹,梅林起初看不明白,直到后来见到一把螃蟹配“横行千里”汉字的铁壶,才晓得这一层意思。后来多方请教,原来螃蟹在日本还有直爽的意思,象征着文人直来直去的性格。 随着研究和鉴赏的日益深入,梅林对于铁壶的作者和年代也不那么看重了,他更喜欢关注铁壶本身,通过壶的风格研究它的作者和年代。这让他的收藏愈发具有特色,有一次,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看到梅林的收藏后也震惊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这些洋溢着浓浓中国风的精美器物,竟来源于日本。
2006年至今,梅林的日本铁壶收藏之路走过了整整10年,如今,最让这位中国收藏家欲罢不能的,就是日本铁壶演绎出的中华文化之美。用梅林的话说,“一看就倍感亲切,这是别国的器物,更是我们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