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壶在茶室中,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铁壶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作为铁壶史上第一家采用脱蜡法精铸铁壶的龙文堂,堪称日本铁壶史上第一名堂。但依旧很多人不能理解龙文堂二代安之介的嵌金银铜飞鸟瑞穗纹铁壶(拍价97.75万元)为何竞拍近百万,今天我们就聊聊百万铁壶背后的那些事。
龙文堂堂主及创始
龙文堂原本是铸铜世家,创办人初代四方龙文为丹波龟山藩士,精于制铜手艺,于明合元年(1764年)在京都发明了用蜡型铸造的方式来制作铁壶。其后,龙文的儿子四方安之助(1780~1841年)继承名号,创立了自己的作坊,即初代龙文堂,开始以脱蜡法精铸铁壶,并一举成名,奠定了龙文堂的基础。
四方龙文 名波雄,字鼎介,之后历代传人通称安之介。至6代安之介时,龙文堂达到最鼎盛的时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顶级博览会并获奖,进一步奠定了龙文堂的国际声望和影响。
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
铁壶藏界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龙文堂安之介乎?或安之助乎?目前支持安之助的资料为《平安人物志》的记载,传世作品的木箱铭记中仅有少部分记载为龙文堂安之助。反之,记载为龙文堂安之介的箱铭和作品刻款为数较多,其中有明确纪年和各代目亲签的文字资料甚多。在日语发音中,安之助和安之介的发音是相同的,故对目前众多资料分析,认为平安人物志所指的安之助可能为记录者的笔误,正确的名称应该为——龙文堂安之介。事实上龙文堂安之介在铁壶界传颂更多。
安之介铁壶的花押和壶身铭记
龙文堂是从安之介个人的草创品演变成企业化的知名铁壶制造商的,并在十九世纪初将京都铁壶推上工艺的舞台,且得到了广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号的本家。龙文堂是从安之介个人的草创品演变成企业化的知名铁壶制造商的,并在十九世纪初将京都铁壶推上工艺的舞台,且得到了广大茶人的肯定,而安之介代表了此堂号的本家。
安之介作为京铁代表堂号的最高级别的本家作品,绝非泛泛之辈。然而因为年代久远,民间因商业利益将壶身、壶盖等混淆搭配的情况时常可见,这也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鉴赏的难点和误区。早期安之介作品和后期作品最明显的分别在于“花押”。(注:花押也叫作画押,是代替签名的一种签署样式,通常会取姓名中的一至二字采用连笔速写、交错相叠或加入一些符号,因此形状千奇百怪,带有艺术性)。
虽然花押是为了方便签署而发明的签署方法,但在正式的签署场合仍为签名而不能用花押。而与中规中矩的签名相比,个性化的花押的优势是较难伪造。随着初代四方安之介在铁壶铸物界建立名声,龙文堂的作品洛阳纸贵。在不断扩充壮大下,亦不断有门生投其门下学师,前有介绍过的初代龟文堂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藏六,至明治初期还有许多釜师入龙文堂这块响亮的铸物堂号内,目前熟知的大国寿朗、上田照房、井上等。
在龙文堂产品数量与品种日趋庞大与复杂的情况下,为区别龙文堂安之介最高级别的作品,在壶身铸入龙文堂的字号以区别于一般龙文堂作品。纵观各代目安之介作品,对于其作品的总体评价可用:精工、细腻、内敛、素雅和富含人文气息来形容。相对于正平、藏六、大国等知名釜师以加入大量中国传统图腾纹或参考青铜器的作品相比,安之介作品一派素净并不哗众取宠。取最为耐看的器型之美,注重壶身、壶盖、壶流是、壶把的相应和协调,浑然天成,大巧若拙最为不易。
而且,安之介的作品注重使用者的手感,在茶具最重要的出水功能上展现其他铁壶难以媲美的精致壶流,使得出水达到最佳顺畅的状态。其实龙文堂铁壶存世量很多,但大多是“厂货”而不是堂主安之介的创作。这些厂货由于生产规模巨大,配件则多由代工作坊制作。由于壶盖的存世量也非常的多,经常被张冠李戴的盖到其他的壶上。其实晃动一下看看壶盖儿的松紧程度就知道是不是原配了。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安之介作品鉴赏的难点和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