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煮茶法距今已有1200余年,其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其煮茶法要把握好四个关键:
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
烤茶要讲究远近、茶色和时间长度,以保证饼茶香高味正。碾茶要适度。在烘干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再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这样煮出的茶汤清明,茶味纯正,不会生苦涩味。
二是水的品质对茶汤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茶圣陆羽曾谈到:天下水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霸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峡州扇子山虾蟆口水为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为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为第六;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为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为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为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为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为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为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为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为第十五;吴松江水为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为第十七;郴州圆泉水为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为第十九;雪水为第二十。
唐、宋以来,古人对烹茶用水总结出两条标准:水质和水味,包括“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清”对浊而言,要求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活”是对死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轻”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洌”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凉感。
三是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劲薪(桑或槐等)
煮茶时要掌握好火候,协调好茶、水、盐三者用量的比例关系,当水温达86℃至88℃发生“一沸”时,按一定比例加盐;当水汽增加,“缘边如涌珠连泉”的“二沸”时,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夹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水,当中心出现旋涡时,按量放入茶叶,至茶水“腾波鼓浪”的“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随即端下煮茶锅,舀茶汤分成3至5碗。这就是唐代茶艺的精髓。
四是煮茶的器具
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特别是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